我的29岁—37岁,人生一段美好时光,是在贵州教育学院南明河畔度过的。二十五年前在新桥旁边的实验中学里,有了建立小家庭以后的第一套住房。生活之路的1984年,我从毕节关门山教育学院调到贵阳,省会城市里的三口之家,从危房搬进了一室一厅的新房,终于安定下来了。
从家里到校园只有十分钟的人行道路,瑞金南路河滨公园的对面,就是贵州教育学院的大门,校园里的一座教学大楼,这里是我大学教师之梦开始的地方,中文系的办公室,系资料室和院图书馆以及上课的教室和学生,还有其它系的和行政单位的办公室全都集中在大楼里。
多年站在元明清文学讲台上,我体会了很多收获和满足,一种慢节奏空间的教与学,素质教学,文学与生活,教书与读书,互相渗透,交相辉映:生命原本是如此温暖和充沛的!南明河畔成长的岁月中是这样一段精彩的记忆和回味。
《满井游记》,是明代袁宏道在北京近郊春游写的游记:“……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岸,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明末的游记散文曾经是讲台上我最心动的解读,“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读一遍就是自我陶醉一次,教室里很安静,文字和声音里,我们在感受大自然的田园气息。
“……
在经历的路上,
我试图找到自己的方向,
有时我希望我能逃离,
我正在寻找空间,
高楼里的生活让我渴望,
……”
这是后来到了北京我喜欢的美国乡村歌曲,音乐在寻找家的感觉,重复出现的主题应该是:更简单、更理想的生活在农村。
北京—贵阳,今年是二十年后又一次的回乡之旅,我独自走遍了喀斯特王国的山山水水,黔东南,黔南,六盘水,铜仁,安顺,最后两个站点是遵义赤水和兴义。每一次贵阳的停留,走在瑞金南路河滨公园,新桥老家新路口以及遵义路朝阳桥,想起当年的中文系系主任,郦亭山老师的一句话,他说,你们调走了如果对新的单位不满意,欢迎你们再回来!
从南明河畔的贵州教育学院,到北京市海淀区的北京大学未名湖边,从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的文字工作再到北京大学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在想,大学的魅力是什么?
我想,一所大学的魅力,首先就是这所大学的管理者和师生们共同的人格魅力的散发,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大学不是招牌不是名气,大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大学是一种社会担当。
祝愿新的大学,贵州师范学院,魅力永存。
北京海淀区上地西二旗
201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