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师范学院校友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校友刊物
 
校友文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校友文苑>>正文
如歌岁月
2015-09-12 19:36 宋铭荷    (阅读:)

 

我们西南农学院1955届土壤农化系的学生即将毕业前,在义群同学的提议下,我与班上的几个同学一起给团中央和学院党委写信,要求毕业分配到最艰苦的边疆,到生产第一线去工作。很快就得到他们的复信。信中鼓励我们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此我们就积极准备,接受党和祖国的挑选,走向生活、建设边疆。

毕业典礼后的一天,学院开大会宣布毕业生分配方案。当宣布到我们系有十二个同学分到新疆人事局等单位时,我们顿时欢呼起来,相拥雀跃,热泪涌流。恨不能马上奔赴新疆。

我们激情万分,昼夜不曾成眠。待到长江夏洪消退后,我们从重庆乘轮船到武汉,转火车,经郑州、西安、兰州到武威。此后铁路不通了,转乘大卡车。历时24天才抵达乌鲁木齐。一路上看到祖国美丽的山河,真的心潮澎湃,豪情满怀。特别是挤坐在西进的敞篷汽车上,奔驰在无涯的荒野中,遥望着祁连山、天山(东段)被冰雪覆盖的山顶时,由衷想到荒山变果园,沙漠变良田的前景。暗下决心,绝不辜负未来时光。

新疆和平解放后,进疆部队的使命是屯垦戍边,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大力开垦,加速发展边疆建设。但经前几年的实践证明:要能顺利开垦、持续发展,必须摸清土壤、水力资源,统一规划整个垦区的灌排系统。这就必需有强大的勘测规划力量。为此1955年春成立了新疆荒地勘测设计局。随之全国许多大、专院校有关专业毕业生纷纷分来荒勘局,同时又在浙江、南京、上海、河南、四川、广州等省市招来大批高、初中毕业生,充实勘测队伍。当年农垦部还提出土壤农化专业的毕业生要集中使用,充实农垦战线。荒勘局局长和业务科科长亲自找到我们,欢迎我们到荒勘局工作并积极向人事局争取。于是我们班六个女同学终于分到了荒勘局,而且得到了我们早已想往的野外土壤调查工作,非常高兴。

荒勘局任务艰巨、规模宏大、组成精干。作风是解放军的传统、装备与解放军相似。为了完成这个艰巨光荣的任务,荒勘局成立了航测、地形测量、三角测量、方格测量、草原勘查、大区概查、土壤详查、规划设计等各种专业工作队共计三十多个。在册员工近两千人。

每个队设有队长、指导员、业务组长、副组长、技术员多名、技工等近百人。我们六个女同学被分到六个土壤详查队中,担任土壤组组长或副组长,并兼任团支部书记和工会娱乐部主任。能在这个宏大的组织中,从事心仪的工作,内心激动、豪情满怀。

土壤详查。即对概查选定的宜垦地区(测区)进行详细的土壤调查。一个测区面积约百十万亩土地、范围很大,故进入测区后,必须组织全组土壤、植物等有关技术人员,用几天时间对该区进行踏测。全面了解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等情况,并在每平方千米的面积内,由工人挖掘土壤主要剖面(深2米,长1米,宽约1米的大土坑),仔细观察土体各层结构、性状,地下水深浅等,并详细记录之。然后对每层土样采取约1公斤,带回队里和/或局里对土壤各种盐分和养分进行化学定量分析。根据野外观察到的土壤的环境条件、土壤性状及分析资料等统一技术人员的认识,编出测区所有土壤类型的分类、性状及代号一览检索表,作为野外详查时的绘图指南。

野外绘图多是在方格测量的基础上,在纵横方向每隔200米一个的木桩附近由工人挖掘的一个深60—70厘米的小剖面观察其土层结构、盐分分布、土壤质地等,确定该点附近的土壤类型,同时根据该点木桩上的方格编号及木桩位置数据,利用方格坐标纸,在小平板仪上按1/万的比例用代号绘出土壤野外分布图(草图),精度误差应≦50M。再根据草图在室内制作出土壤类型分布 、盐分分布、养分分布、改良利用区划、地下水等高线、地下水等深线等各种图表,并编写土壤详查报告,供后继的规划设计工作使用。一个土壤详查小组每天完成的工作任务约一平方公里(1500亩),技术人员每天的工作量至少要走十公里的路程,观察60—70厘米深的小土壤剖面至少二十五个,还要绘图携带仪器、工具等。

勘测队一般三月底(南疆)、四月初(北疆)出工(去测区),十一月中、下旬水面初冰时回局进行野外未完的内业或开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在工地上一般十天休息一次。女同志每月可有三天休息或作内业,但有许多同志未执行,仍坚持作外业。休息日上午做个人卫生,下午政治学习。工作日一般工作十小时。为了减少中午的烈日爆嗮,凌晨三点钟吹哨起床.三点半开饭,四点出工。到了工地天亮了,开始工作。出工时每人带上一行军壶(五磅)水和2、3个大馒头(200克一个)当中餐。出工时带的水很快就喝完了,若此后不再遇到小溪或水凼的话,那就没辙了。水凼是断河的残余水,其水常受杂物和牲畜粪便污染。但很渴时也得喝,还得带上一壶走。中午烈日高照,地表温度高达60—70℃,热风吹来真是热浪滚滚。空气相对湿度10%左右,体表蒸发很快。加上工作中用口水帮助检查土壤地质。常有口干唇裂发生,干粮也难于咽下了。

下午二点本可以收工了。但是许多同志仍然争取多工作,傍晚才收工。收工后,怀揣着一天工作成功的喜悦,忘却了白天的辛勤和疲劳,没人叫苦叫累。晚饭是一天的主餐,也是大家聚汇和交流的好时机。这是同志们会谈到白天的许多趣事和工作中的问题交流意见,并商讨翌日的工作。晚上有时会举行小型晚会,表演节目和跳交谊舞等。勘测队员的生活也不乏情趣,充满阳光和热情。

勘测多是野外作业又需要经常搬迁的工作。与汽车关系密切常有趣事和风险发生。当勘测面离驻地较远,又有较多的作业组在该处散、集时,就得乘车出工。此时同乘一车的人较多。因工作性质不同,所带工具、仪器各异,轻重“武器”都有,把车箱摆得满满的。人只好挤在一起,扶着车梆站着。汽车行驰在坑凹不平的荒地上,颠簸摇摆不断。随着车身的歪斜重型工具互相碰撞打击,叮当着响,站着的人们随着车箱的歪斜挤压得车梆嘎吱叫唤,也真有些担心,怕把车梆压裂了。当看到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太阳、阳光洒在地面低矮的灌木上、草丛上,原野奇光异彩,让人兴奋,略有的一丝睡意也消去,立即振奋起来,准备迎接一天的战斗。

“搬家”也非常精彩。近百人的一个勘测队搬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我们通常是这样装车的:精密仪器箱摆车头,铁器、工具等放车尾,中段放行李、包裹,花杆、标尺等长东西靠车梆。帐篷铺上层。这时东西已冒出车顶,要用粗麻绳把两边车梆拉紧。人拉着粗麻绳坐在帐篷(布)上。司机很小心,减速行驰。但也免不了颠摆摇簸。有时车歪斜较大,有人会滚下车来。但因穿着厚厚的军用羊皮大衣,没有受到大的伤害。

一次我们从阿克苏搬家出来,车行至拜城东的一个山沟中,下坡时忽然听到鋼铁器的滚动声,车子也歪了。驾驶员忙停车查看,只见一轮胎已飞滚到百米之外。车顶上的男士们忙下车帮司机拆换新轮胎。正在此时,山中突下大雨,女士们把车上的脸盆、帐篷角等拉来盖住头。雨真大。恐山洪下来,大家七手八脚把新轮胎安装好。开离这个危险区。雨继续下着。我们受着大雨的淋洗,大家益发兴致勃勃,喜迎这沙漠山谷中少有的甘露。

新疆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的主要特点是干旱少雨,土壤荒漠化、盐碱化严重。盆地中心区盐积层厚可达几厘米,甚至更厚,含盐量高达百分之几十。其中,氯化物盐土有坚硬的盐结皮,走在其上嘎吱作响,硬度可磨光、磨损我们的军用翻毛皮鞋。而硫酸盐盐土则具有疏松的硫酸盐盐粒堆积层,地面很蓬松能陷脚,盐粒可冒翻鞋口掉入高鞋筒中,遇水而化为盐水,整天浸泡着脚,使皮肤变白、变软而受损伤。

另一个特点是盆地边缘和山麓地带,常有潜水露出地表,形成大小不同的泉眼和长短不等的泉水沟、沼泽地、芦苇塘等湿地。这些情况会给勘测队员带来很大障碍。有的泉水沟较深、淌不过。有的则较宽,用跑步跳远的方式也跳不过,最后还是掉在水中。有的芦苇塘大且深,方格测量时已将有碍视线的芦苇打倒,压成一条路。在这“路”上行走时摇摇呼呼,真怕掉下去。而较大的沼泽地呢,地表只有薄薄的一层生草,其下是稀软的泥潭,很富弹性,走在其上既不敢停,也不敢跑。有点像红军过草地时的感觉了。有时一天会遇到几次这样的湿地和泉水沟,我们的鞋袜、甚至裤衣会湿了干,干了又湿。

 

 

 

 

 

 

 

 

 

 

 

 

 

 

 

 

 

 

 

我的援疆岁月(第二部分)

 

野外工作中的趣事险事的确不少。记得一次在南疆伽 狮的一个测区,早春时节,天气骤热,天山积雪急剧融化,洪水猛涨,淹没了大片平地,不能外出作业,延误了工期。待洪水消退后,一天我和王源长同志小组,四人一同出工。途中要过一条河,但在洪水前这条河是断流的,这个河段没有水,而今天当我们走到这里时,却亲眼目睹着足有几米宽的一条大河奔腾而下,而且经过几天的冲刷,把荒野上的枯枝杂物冲到这里来,堆积成一个大坝,洪水冲下,坠入深潭,形成落差数米的大瀑布。浪花飞溅,其势赫然。老乡们为了要过河,就想了一个妙招,搭起了一个世上罕见的“双层奇桥”来。他们就地取材,在两岸各埋下一截大胡杨树桩当桥蹬,将一颗粗杨树干的两头绑在胡杨树桩的上端,作为桥的上层扶手用,并将许多红柳树枝拧成一条粗十几厘米的红柳绳,绑在两岸木桩的下端供脚踩。此红柳绳仍淹没在洪水中,受洪水冲击而摇晃着。行人过河时手巴着杨树干外侧,脚踩着红柳绳。手脚同时向对岸移动便可过河。今天已走到这里,我们一定要过河去,完成已被延误的工作。我们四人排了过河的次序:我排第二。轮到我过河时,脚踏上红柳绳移了几步。因洪水冲着我的小腿使绳子往下游斜。我站不直。感觉到手巴在杨树干外侧要滑落,下意识间伸手横向抱住了杨树干。谁知,这一抱我的头俯下去了,腰要弯了,身体重心降低了,腰以下部分全被水冲击着。红柳绳被冲的更斜了。我身体似乎是斜躺在桥的上下两层之间,手脚都不能移动了。侧头看见冲下水潭刺笼中的洪水又冒翻上来。如果人被冲入刺笼是决不能在冒出来的。这时已过河的维族工人同志要返回来接我,他走上红柳绳,那绳受到两人的重力,绷得更长了。好像要松开似的,他不敢再前进了,返回岸上去。我定了定神,心想决不能让绳断了。要让后边的两个同志赶快过河。于是我松开十指交叉抱着树干的双手改为紧巴着杨树干内侧的上下,脚心贴着红柳绳轻轻移动,终于拉住了岸上维族同胞的手,走上河岸,过了河。

下午收工时,我们沿河边走边看,走到一处,我们决定在此过河,因为我不会游泳,他们决定让两个维族同胞陪我先过。我便“奋勇当先”下了水。走到河中间,我的脚就摸不着河底,身体下沉了。两侧的维族同志眼疾手快,一人一边抓住了我的两肩,提着我淌过了河。今天我们虽然多经险情,但终于战胜了困难,完成了任务,充满成功的喜悦,上岸后有说有笑,在笑谈中已是夕阳余辉。晚风吹佛着,我们湿透的衣裤渐渐干去。

荒野中像这样突遇的洪水和涓涓细流的泉水沟,给我们设置了许多障碍,都需要我们团结互助来逾越。这时维族同志都会挺身而出,大力相助。他们解下腰中的带子,绑在需要帮助的同志身上,拉着过河。在生活中他们很友善,常给我们教维语,介绍民族风土习俗,帮助我们在巴扎或民家购买瓜果等。我们相处很好。

有一次,我和姚文江同志小组一同出工。上午的路上我们是走过一条河的,下午收工时总也没有遇到河。我们就一再鼓劲往前走,太阳西下了仍未看见河,再走呀走呀。前面隐约可见一些帐篷了,走近一问,方知他们是兵团勘测队的。他们告诉我们说,我们已走过我们帐篷很远了,要向返回的方向走,于是我们又倒回走。正走间忽听到后面有人高声喊叫,他们追赶着。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维族同胞。可能是兵团勘测队的同志告诉了我们迷路的事。他俩就急忙跑来帮助我们。他们追到我们时,就争着为我们背工具、土壤样品等东西,陪着我们走,当走到一个蒙古包时,他俩对包里的主人说了几句话后,把我们的东西交给那人,那人又背着东西陪我们走。又到了一个蒙古包,又托这个包的主人如此这般,背着我们的东西,送着我们继续走,直走到深夜才到我们的驻地,这时队里的同志早已在附近的高树上挂起了煤油灯作标示。许多同志在周围吹着哨子呼喊着,急盼我们早些归来。

 

这次迷路是“河”惹的祸,也是我们太相信河了。我们虽然知道干旱地区许多河是断流的,但却没想到今天遇到的这条河就在此时此地断流了。可能在今天的勘查中曾不止一次的跨越过它的干河床,却不曾想到过这就是上午曾经走过的那条河。所以把河作为永远的标识有时是错误的,而那些不曾蒙面、不知姓名的善良的维族同胞,才是我们真正的标志,是我们可靠的后盾,他们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用最适当的方式帮助我们,援救我们,难忘啊,亲爱的同胞们。

时间到了1960年。那时我在农垦厅农化室工作,夏收时节,农化室全体同志被派往某农场支援夏收。在夏收中我突发高烧,仍坚持到夏收完毕。回厅后即到医院看病,确诊为伤寒病。医嘱取药回单位服治。农垦厅卢医生知此情况后,立即送我去医院住院医治。当天晚上就肠出血。1、2小时就一盆盆的血团、血块便出。由于高烧已多日,伤寒杆菌对肠粘膜侵蚀严重。加之在麦收劳动中磨损,病情危重。一再反复。三次报病危。

生病中的我能正常思维时,总结了我前几年的思想和工作。觉得自己是忠于党的事业的,任劳任怨、努力了,也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57年春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荒地勘测设计局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奖章。并参加了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主席团工作,主持过代表大会。这给我鼓励,给我加油。但几年来工作成绩不显。恐怕以后不再有时间弥补了,很遗憾。并向来看望我的团支委汇报了,请组织原谅。因为医生曾告知说:此病如肠穿孔了就要动手术,有90%的死亡率,并嘱我只要一腹痛就按电铃,立即动手术。所以我得时刻准备着,接受医生......。

农垦厅的领导知道我的病情后,袁厅长亲自到医院来看望我,并嘱院方竭力救治。主治医生蔡慕蓉等日夜为我操劳,经常查看病情,多方治疗。便血延续了整十天、在这十天中,我的同学和农化室的同志们不断到医院来协助医护人员看护我。夜以继日的给我输液、输血。据我所知输血已达1600毫升。这些血大都是维族同胞所奉献,也就是说我身体里流着的血,有近一半是民族同胞的鲜血。是他们给了我重生的可能,我真的很感激他们。

以后我在农垦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工作期间,也先后与维吾尔、吉尔吉斯等民族的同志工作过。我们都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每逢吉尔邦节、春节等都相互看望,互致问候。有事互相帮助,亲如一家。

无数的事实都说明了,我们各民族兄弟民族间团结友好的情感已深深融汇于我们的思想,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中。我坚信少数地方民族主义分子妄图分裂祖国的阴谋是决不能得逞的。

时间已快过了六十年了。我们一同进疆的几十位同学已过世一半。在勘测局的六位女同学已走了四位。勘测局的同志、战友们也走了不少,他们在世时,我深知和深感到他们都非常热爱新疆,热爱勘测局这个大熔炉、大集体。热爱荒垦事业。他们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吃苦耐劳,轻伤不下火线,甚至付出巨大的牺牲有许多英勇事迹和精彩的故事。他们辛勤一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可歌可泣,值得颂扬,每当我想起他们时,总感亲切,久久不能平静,感恩的眼泪流个不停,现把它写出来,以作纪念,以表感谢。谢谢了,我的领导、医生、同胞、同学、同志和战友们。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本网站总访问人数为: 人!

贵州师范学院校友办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115号 邮编:550018 电话:085162772506277228 邮箱:13536429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