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师范学院校友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校友刊物
 
校友文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校友文苑>>正文
寸 草 春 晖 ——记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颜迈
2015-08-14 12:01     (阅读:)

 

 

 

【作者说明】本文由作者根据《夜郎之光·贵州名人纪实(中)·永远的天边线》(赵运乾、杨宗和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和《晴朗的天空·语言圣徒颜迈》(杨宗和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两篇文章合并改写,增补而成。

 

1995年10月10日晚,贵州电视台《今日贵州》栏目推出了一个醒目的标题:

 

寸 草 春 晖

——记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颜迈

 

萤光屏上,蜡烛旋转,熠熠生辉。伴着播音员甜美的画外音同时推出了如下字幕:教师是什么?人们说:他是蜡烛,一生的光辉照亮了人类的童年;他如艄公,一桨一橹地把你摆渡到理想的彼岸;他像工程师,铸造着人们的灵魂;他是从事太阳下面最光辉的职业的普通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这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

 专题播出了10多分钟,节目上了卫星,连播了五次。一个普通的、辛勤的园丁的形象,印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特别是教师、学生的脑海里。这不正是我们全民关注的热点吗?这不正是“最美教师”的生动典型吗?我怀着兴奋的心情,很快赶到了贵州教育学院。颜迈在他那间干净整洁,乱而有序的书房里接待了我。

颜迈是怎样走到今天,做出如此业绩的呢?

我按照多次采访的线索,慢慢地寻求答案。

 

一、中教十三年

 1. 乡村教师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描写了一个老渔夫在大海中的顽强搏斗。我们的主人公颜迈,在教学的海洋中,已经奋斗了近50个年头。在那些荒唐的年代,颜迈在一个小县城的乡下教了七年书,此后又在县城教了六年书。尽管时代是荒唐的,但颜迈似乎并不荒唐。他为后来的成功做好了各种准备:教学的、思想的;学术的、科研的。

1970年5月,经过文化革命炼狱和军垦农场磨难的十一个大学生分配到铜仁专区石阡县,县革委召集这批大学生开座谈会。十个人说:只要不当教师,其他什么都干;一个人说,什么都可以干,但最好当教师。这个人就是颜迈。好心的同学们讲了好多故事说服他,叫他不要一意孤行,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他们告诉颜迈:某个女教师的女儿和一个青年教师相爱,女教师说:“天哪,我怎么能看着女儿落火坑、入虎口啊!”最后强迫女儿嫁给了一个“割猪匠”。一个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儿子爱上了一个女教师,支部书记对女教师说,“只要你作我的儿媳妇,我提拔你到大队小卖部当营业员!” 一个县召开三级干部会,县革委主任在报告中说:“我县的中小学又接收了一批大学生。全体干部要注意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把眼睛死死盯住他们!”但是本文的主人公颜迈却说:“我从小就立志做教师,初衷难改啊!”他不相信这样的选择会带来什么不幸。他如愿以偿了:被分配到石阡县万安公社溪口大队溪口小学的“戴帽初中班”。

本来就只有37人的初中班,有五个人不来上学了。颜迈马上上门家访。翻山越岭,他来到一个学生家里。往里一看,惊呆了:五个小孩,一个比一个小一丁点儿。孩子他妈背着刚两个月的女儿,正在做“饭”。“饭”锅里仅仅有一些野菜。孩子他妈说,一家人都要饿死了,哪里有钱交书学费啊?颜迈说,书学费,我代他交吧。那年月,颜迈的工资是45.50元。他就这样为五个学生交了书学费。然而,五个学生还是只来了三个。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实在是不容易啊。

课堂上,一个学生突然呕吐起来。颜迈给他吃药、喝水,不管用。颜迈宣布上自习,自己背着学生就往医院跑。两个大个子学生追上来,轮换着背生病的学生。将近背了一个小时,才赶到公社卫生室,可是两个“赤脚医生”却不知道上哪儿去了。颜迈和两个学生又把生病的学生背到学生家里,经过一些土法治疗,学生病情稳定了。颜迈摸黑返校,却又在坟地里迷了路。那些乱坟堆,像诸葛亮的八阵图,绕来绕去,颜迈都还在原地!事后,学生家长说那坟地经常闹鬼,颜迈说,高尔基小时候还在坟地的棺材上睡觉呢。

七年中,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从农民夜校到乡村扫盲班,什么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声音。七年中,语文、政治、外语、历史、地理他教过,数学、物理、化学、卫生常识、农业基础知识他教过,体育、唱歌、图画他也教过。他还真是“万金油”,门门功课都教得不错,小学生、中学生喜欢他,小伙子,大姑娘喜欢他,老大爷、老太太喜欢他。他甚至感觉到,连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蓝天白云都喜欢他。

他满足了,他青春的火焰在熊熊燃烧。

 2.县城中学

 文化大革命虽然流的是血,但毕竟流尽了。颜迈调入了县城中学,开始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拼命。他承担了两个班的语文课,兼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教室里,黑板上方挂了八张奖状:他的班囊括了全校各种竞赛的八个第一名。

短短三年里,颜迈在北京的《美术》、《光明日报通讯》、《语文知识丛刊》发表了几篇文章后,接连在全国的刊物发表了18篇文章。当时,全县没有一个人在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大家把发表文章看得很神秘。

教师、学生、家长发自内心地称赞这个教师的学识、智慧,特别是责任心,像编造阿凡提的故事一样,编造着这个教师机智幽默、坚韧不拔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石阡县城和乡下流传着,无论是从前、现在,还是将来。

而以下记叙的事,就不是传说而是事实了。

1981年12月30日,《贵州日报》刊出了一篇文章:《衙内为何如此横行霸道?》。县城中学震惊了,县城人民沸腾了,公安局长出动了,县委书记过问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县城中学党支部书记的独生子,是个文革中长大的恶少。打砸抢抄,抓拿骗吃,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恰在高考决战前夕的冲刺的时候,他故意在全校三次断电,致使教师无法备课,学生无法学习;那青年还打伤了几个学生,拿走了教学用的录音机,强行把女学生带到玉米地里……。学校、教育局、县委、县政府一再出面,都未能解决问题。校园笼罩在恐怖、不安的气氛里。颜迈想,无论形势怎么紧张,教学必须按部就班地进行,无论遭到什么危险,学生高考前的冲刺都不能停止。颜迈就写了那篇文章,而报纸居然刊登了。没想到,平平常常的教学活动居然和出生入死挂了钩!

那篇文章见报后,公安局长说:据他们得到的消息,那青年伙同几个歹徒,已磨好了一把大刀,准备将颜迈杀死后用绳子吊在大桥下面暴尸,鞭尸……。公安局长告诉颜迈,白天出门,一定要有五个以上的人保护;晚上睡觉,一定要把门窗关好关严实。公安局、教育局和学校,都专门派了警察和员工值班保护,以防止发生意外。

可是,颜迈却说,那个断电的青年,其实是个文革“精神虐杀”的受害者,要去与他当面交谈,从而沟通思想,相信能够“化险为夷”。师生、亲人、同事、领导,都劝他“不要冒险”,他却显示出从未有过的固执,居然在那拿着大刀的、无比愤怒的青年人的屋子里,与他谈了三次,每次都谈了几个小时。那青年说,我不是针对你的。颜迈则感到,针对别人岂不更危险,因为别人没有发觉,也就没有预防啊。颜迈说,马卡连柯的《教育诗》里,类似的事件、类似的青年很多,我为什么不可以学习类似的教师、类似的教育方法呢?我为什么不可以启发他的良知呢?

但是,县政府、教育局还是不放心,立即派人出差到四川,几经周折,终于想方设法将支部书记及其儿子调回四川去了。

就在这次“紧张局势”之后,颜迈当班主任的理科班,高考录取了30余名。其余的学生经过一年的补习,也都升入了高等学校。学生石惠强的高考作文《毁树容易种树难》,三次上了报纸、刊物,成为当年的作文状元。广大师生发自内心地称赞这个教师的智慧里表现出来的勇敢,勤奋里表现出来的无畏。从民间到官场,都认为颜迈的所作所为,是对正义的弘扬,是对邪恶的审判。

从此以后,小县城更加认识颜迈了。

 3.难忘恩师

 “生命何以必须延续呢?就是因为要发展,要进化。……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更应牺牲于他。”这是鲁迅先生1919年对自己的忠告,也是颜迈在教育生涯中对自己的要求。颜迈的学生群中,这样的“后起的生命”,的确更有意义、更近完全、更有价值,更可宝贵。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龙潜,正是这“后起的生命”的代表。

二十年多前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则消息:贵州省石阡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龙潜,在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部中篇小说之后,加入了贵州省作家协会,全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作家”,时年19岁。十年后的一天,龙潜来看望老师颜迈时说,中国青年出版社拟出一部书,叫《难忘恩师》,内容是青年作家谈自己的老师。他写了一篇《难忘我的颜老师》,有近一万字。颜迈一听标题,“职业病”又犯了:“妙就妙在题目:既是‘ 难忘/ 我的颜老师 ’,又是‘ 难忘我的/ 颜老师 ’。你难忘我,我也难忘你呢。文学是离不开歧义的。”

是的,他们是互相难忘的。这绝不是对一个标题的随意标点和切分。

三十年前,龙潜是高中毕业班的学生。父亲要他考大学,儿子却醉心于写作。父子矛盾尖锐化了。颜迈站在父亲一边,还是站在儿子一边?

司机犹豫着,火车仍在前进;人类犹豫着,地球照样转动。

颜迈犹豫着,龙潜的创作如喷泉一样喷涌。 .

诗歌、散文、小说、电影文学剧本,都送到颜迈手中来了。颜迈看见一颗新星在升起,他完全站到儿子一边了。父亲撕了儿子的诗,颜迈来了;父亲烧了儿子的文,颜迈来了;父亲捣毁了儿子创作的巢穴,颜迈来了;儿子痛哭,儿子绝食,儿子出走,颜迈都来了。

调停,说服,安慰。

黄昏,月夜,黎明。

师生配合,父子谅解,作家终于诞生了。

为了避免“江郎才尽”,龙潜先到云南大学进修了两年,此后又在北京大学拿到了文凭。颜迈奔走呼号,四处推荐,要把这个小青年推到高等学校的讲台上。他们成功了:龙潜调进了贵州民族大学中文系。

跨进高等学校的龙潜,正是一条潜伏多年而翻腾起来的蛟龙。他“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之声。”(《战国策·骥遇伯乐》)龙潜成功了:短短几年中,龙潜发表了近500万字的作品,200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时年36岁!

龙潜的小说,题材十分广泛。除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60余篇,长篇小说主要有:《黑瓦房》(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绝地旅行》(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野斑马》(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其中,《黑瓦房》获得了新闻出版总署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新闻联播》2002年元旦后播发了这条消息。

龙潜的理论专著,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引起了学术届的广泛关注。《圣殿之廊——新时期小说艺术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获得了贵州省文艺奖中的理论二等奖,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已将此书作为教材。《复兴之梦与花——新时期诗歌艺术论》(华艺出版社,2000年)对新时期诗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钱理群在为《飞翔的幻影——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份评语》(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写的序中说,他的学生龙潜,“不仅成为一个作家,而且也成为一个学者了。”颜迈为龙潜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写作》(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写了长达12页的后记,结束的两行是:“作为一个作家,龙潜无中生有、故弄玄虚;作为一个学者,龙潜追流溯源、爬梳辨析。”

颜迈的主攻方向是语言,龙潜的奋斗目标是文学。这师徒二人,给我们的文化教育安上了语言、文学的翅膀,飞翔得多么高昂,多么遥远,多么和谐,多么强劲!当颜迈高度赞扬龙潜的成就时,龙潜说:“当我‘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的时候,是颜老师‘攀而哭之,解衣以幕之’,我难忘恩师啊!”

是的,龙潜成功了。他怎能忘记为他保驾护航的恩师颜迈呢?

 

二 、 高教三十年

 1. 院长垂爱

 口袋里的锥子总是要“冒尖儿”的。他的母校贵州大学想调他去教写作,财经学院想让他去教哲学,贵阳师专想叫他去教汉语,他都作好了试讲的准备。

1981午暑假,贵阳师专教师、领导十余人听他试讲了现代汉语的“语音概说”这一节。他按规定讲完内容,还剩几分钟,突然话锋一转,指出这一节教材的十几处错误。听课的人惊讶不已:自己怎么竟没有发现呢?听课人之一的陈达明老先生说:“好,高等学校就需要这种善于发现问题的人!”

几天后,颜迈却收到了贵州教育学院一封信,邀请他到学院一趟,院长想找他谈谈。院长熊荒陵和中学教师颜迈居然一谈就是两个小时。院长当即表态,教育学院欢迎你,不用再试教。此后,院长亲自找到正在贵州教育学院首届教育局长培训班学习的石阡教育局副局长杨宗群。局长说:“挖走颜迈,我怎么向石阡人民交待?”院长说:“教育学院面对全省中学教师,你成全我们,顾大局吧!”熊院长承诺,用两三个本科生跟石阡县教育局换颜迈。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取百里奚的故事。

档案材料到了,政治处(当时兼管人事)审查,不合格:院领导早就决定,只进文革前的大学生,而颜迈却是文革初期毕业的。于是,档案转给贵阳市教育局,市教育局转到贵阳二中。院长熊荒陵从北京开会回来知道此事,叫政治处立即将材料追回来,他说:“这个人是我亲自审查,亲自考核的,是个教书、做学问的好材料,我们需要这种人。”

院长决定破格,调令下了,时间是1982年12月。

颜迈想,熊院长才是“攀而哭之,解衣以幕之”的伯乐呢。他下决心报答院长的知遇之恩。报答的方式,最简单而又极困难:好好工作、好好教学,不辜负院长的信任和希望。而这,也是颜迈在教育学院取得成绩的巨大动力。

2000年春,80高龄的老院长对颜迈说,有一本叫《红石竹花》的诗集,你看过吗?写得很好,可以找来看看。颜迈在三联书店买了一本,看后觉得真的不错。了解后才知道,书的作者叫罗飞,1955年被打成胡风分子,1958年流放到宁夏白芨滩农场劳改,文革中被打了一百多钢鞭但幸而还活着,在宁夏熬过了46个年头(曼德拉只熬了27个年头),1980年平反。罗飞写了60年的诗,是一个受尽苦难的诗人。后来出版了为纪念巴黎公社120周年的诗集《红石竹花》,这是一本“十年磨一剑”的作品。老院长说,你可以向学生介绍介绍。在那个浮躁的时代,喜欢诗歌的人很少。颜迈不忍心叫学生去买书,又不忍心让老院长失望。于是,他买了十本《红石竹花》,用回答问题给奖励的方式奖给了学生。颜迈对老院长撒谎说,学生买了十本《红石竹花》。几天后,老院长问,还有人买吗?颜迈说,我再推广一下吧。于是,他又买了十本,用同样的方法奖给了学生。现在,20多年过去了,老院长也90多岁了,一直不知道学生“买”这20本《红石竹花》的真相。

这大约是“善意的谎言”的生动例子吧。

这大约也是“涌泉相报”的最朴素的作法吧。

 2.语言圣徒

 各省教育学院教师感到最枯躁乏味,最机械单调、最容易陷入“炒冷饭”的尴尬境地的课程,就是《现代汉语》。教育学院的学生——那些师专毕业,教书多年的中学教师感到最简单、最熟悉、最不需要再学习的课程,也是现代汉语。

有人问:“你是怎样解决‘炒冷饭’的矛盾的呢?”

颜迈答:“我将它做成‘海参锅巴’。”

是的,蛇是一条,各有各的玩法。但各人的功夫却大不一样。

当有人指着颜迈的秃顶,说他“聪明绝顶”的时候,他总是幽默地一笑:“我是憨得无法(发)!”既然“憨得无法”,只有靠勤奋下苦功了。数十年来,他对各种高校教材,参考书,语言学家的主要著作,各种语文刊物等不断阅读、比较、归类、评价;并且继承创新,编写教材,撰写论文。寒暑易节,数十年如一日,不改其志;囊中羞涩,小屋为秋风所破,不改其乐。颜迈就这样奋斗着。他不无感慨地说,“只有备课时在必然王国里苦苦挣扎,讲课时才能在自由王国天马行空”。可就在这些漫长的岁月里,他把青春、热血和生命都赋予了那些枯燥的文字。那些古老的文字和艰涩的语法,在他用青春和生命的擦拭下,变得简洁而丰富,深邃而灵动。

杨宗和在《夜郎之光·永远的天边线》(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中说:“颜迈感叹地说,‘天边线在哪儿?在目所能及而身不能达的地方。’‘我好像蜘蛛,只有在蛛网上才那么自如;我又好像鲸鱼,离开大海便失去了活力。课堂便是我的蛛网和大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的眼神。’……在多年的超负荷运行中,颜迈经常病倒或累垮。但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都咬牙坚持下来了。唇焦口燥,他上了讲台;暴风雨般的咳嗽,他上了讲台;为把祖国语言神圣的活水灌注到学生的心头,他真是不遗余力,呕心沥血啊!”——这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实写照啊!

学生徐海(现任贵阳七中教务主任)在《休止符号是音乐旋律的延伸》(《贵州工人报》,2001年5月28日)中说:“早听人说,听颜迈老师上课,不仅能听到汉语知识,听到文学,还能听到哲学,听到人生,更能听到语言艺术和课堂艺术。……正像休止符号是音乐旋律的延伸一样,课间休息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猜谜语’这个插曲,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上好一门课,除了应该对该门课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得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包括课间与学生的交流。颜老师的课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颜老师常常把他的人格的力量,开朗的个性,幽默的语言,深邃的哲理,以及循循善诱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学过程充满艺术魅力,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有效地满足了开发智力和显现个性的需要。”

贵州师范学院宣传部张权,将陈美龄《原野牧歌》的原曲配上新的歌词,于是得到一首《美丽的雕像(献给颜迈老师)》。歌词如下:

星星月亮还有太阳,挂在黑板上,敬爱的老师手拿粉笔站在讲台上。老师的智慧是灿烂的阳光,闪闪地呀照耀在呀,我们的心坎上。

草儿青青桃李芬芳,满园春光,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老师用生命和心血播下种子,播下希望,精心培养,秀发染秋霜。

老师站着像那青松,坐着如雕像,美丽的雕像永远刻在学生的心坎上。老师讲课像百灵鸟在歌唱,又像那甘泉缓缓地流进我们的心房。

我们的心儿跟着老师一同在歌唱,暖雨和风轻轻飘荡洒洒扬扬。古今事呀似江水流淌,师生情谊师生情谊千秋万代长。

1996年2月,丁聪先生在评论贵州人民出版社总编卢惠龙散文集《独自凭栏》时,写了一篇题为《灵光满大千,半在小楼里》的文章,丁先生转引了卢惠龙描写颜迈的散文《穿越寂寞》中的一段:‘颜迈进入了属于他的领地。……他站立着,为纯粹精美的语言而歌,为人类智慧结晶的符号而歌,他稍带尖削的嗓音悠悠扬扬,渗透壮阔沉雄的风格,给人浓厚的文化哲学的思辨感。讲坛成了圣坛。一走上讲坛,他浩阔的心灵空间像汹涌的思维的喷泉,此起彼伏,如荡如漾。于是,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繁复的理论举重若轻,桀骜的句式化繁为简,一切杂念排空,一切怨艾消遁,通灵,脱体的感悟油然而生。他发挥浑身解数,以哲人般的犀利与透彻,对语言这个变幻无穷的魔方进行体察和剖析。生命与语言和谐,语言与生命共振。……他的生命就在这里,根就在这里。”丁先生转引之后说:“一个高大的,脱俗的,对现代汉语这个寂寞的领地如痴如醉,投入了宗教般的巨大热情的语言圣徒的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个语言圣徒就是颜迈!”

语言圣徒,多么贴切、多么虔诚的称号!

 3.逃离病房

 1993年暑假,中文系的函授生进校。颜迈同时给本科、专科上课,每天六学时。省教委安排对卫电师专任课教师的辅导课,每天六学时。两种安排冲突了。左右调整,东挖西补,颜迈每天上了八节课。

超负荷运行的汽车终于抛锚了。

颜迈从昏迷中醒过来时,正躺在医院病床上。

当时人们是怎样为抢救他而忙碌的?他不知道。他只看见床头柜上摆满了水果、奶粉、罐头和鲜花。他想:这台机器怎么如此不争气,关键时刻老出故障?在思南、在凯里、在白云、在开阳,怎么每年都要出毛病,这辆车是应该进保,应该大修了。不过现在不行,还得坚持开完这段路呢。

朦胧中,仿佛又过了一夜。

他感到脚尖有些异样;麻木?颤抖?震动?微微睁开眼睛:一个影子半跪在床前,正在为他修剪指甲。指甲一颤动,好像一股电流窜到了头上,这不是学生王兴隆吗?夏季的黎明是来得很早的,王兴隆是几点来的呢?他简直觉得,这已经不是师生之情,而是“父子”之情了。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学生是这么想的,老师也是这么想的。

当天下午,颜迈就逃离了医院,回到了课堂上。就这样,他上完课回医院,输液后又上讲台,硬是把教学计划完成了。

1995年元月,他因疲劳过度而急性腰扭伤,送往医院急救。可是第二天,他就在几个学生扶助下,又上了讲台。看见他那装出的笑脸后隐藏着的痛苦,学生们热泪盈眶了。在多年的超负荷运行中,颜迈经常病倒或累垮,但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学生们的眼睛,他都咬牙坚持下来了。唇焦口燥,他上了讲台;头晕目眩,他上了讲台;暴风雨般的咳嗽,39度的体温,他都上了讲台。 …… 为把祖国伟大、神圣语言的活水贯注到他们的心头,他真是不遗余力,呕心沥血啊!

2005年春节刚过,颜迈到紫云上函授课。颜迈走上讲台,说:“昨天,我不知吃了什么食物,患了急性肠炎,腹泻不止。因此,我要向大家说明:一旦要上厕所,我就不请假了,我就要突然跑出教室了。”学员们说,颜老师病了,就休息吧。我们会好好自学的。颜迈说,时间很紧迫,又没有别的老师替代或调换课程。没办法,坚持几天吧。于是,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都在“跑厕所”中断断续续地进行。下午的课结束后,颜迈就到医院输液,天天如此。许多教师、学生、公务员到医院看望,发出深深的感叹,由衷的赞美。大家说,常常从电视上看到最美医生、最美教师的报道,我们都觉得距我们太远了。现在看见颜老师才知道,最美教师就在我们身边啊!

颜迈活得太累了。他的师长、领导、同学、同事、学生、亲友都劝他“要注意身体”,他却调侃地回答:“小车不倒只管推!”原师大副校长钟天生托人带口信给他,说发现他衰老得太快了。教育学院院长杨和对他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自己也知道‘留得青山在’的道理:语言学家陈承泽很有才气,但著述不多,因为他才活了37岁,而王力硕果累累,因为他活了85岁。生命就是创造力。蒋筑英(43岁)还应当进行他的光学传递函数测量,罗键夫(47岁)还应当研制他的图形发生器,施光南(48岁)还应当“打起手鼓唱起歌”。然而他们却撇下他们热爱的科学、艺术、教育事业,撇下他们热爱的祖国和人民,一撒手去了。可是颜迈却笑着说;“我自信还不至于那么快!” 中文系的老师们说:“颜迈是一盆水仙花:只要一碗清水,就可以芳香诱人。” “颜迈是头老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颜迈的同学、亲友则引用了孔夫子的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们是把颜迈比着颜回了。

颜迈似乎对这个评价很感兴趣,从此就自称“陋巷老人”了。

 

 三、笔耕四十年

 1. 哲学思辨

 高等学校的教师,教学与科研是两条交错并进的腿。颜迈的科研成果,主要是语言学方面的论著。这种著作,专业性强,可读性差,不好举例。于是,我们把目光投向那篇“非语言学”的文章《比较方法论》。

这篇文章,有一个小故事:《贵州教育学院学报》收到此稿后,把它寄到北京请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哲学教授审稿。教授说文章缺乏新意,把文章否定了。《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又将此稿寄到北京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教授审稿,教授说此稿很有价值,于是民院学报发表了。紧接着,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的《哲学原理》(1989年9期)又把它选了进去,而且放在开卷第一篇。有趣的是,否定的意见,肯定的举措,都出自中国人民大学。真可谓见仁见智啊!

文章从五个方面加以阐释:比较的本质是研究事物的异同、比较是科学分类的前提、比较是科学发现的催化剂、比较是了解事物历史的钥匙、比较方法渗透到一切领域。让人感到诧异的是,文章涉及了生物学、天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各方面的知识,让人耳目一新。我们重点看看文章第五部分的一些内容:

比较方法,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最先进的方法。封建社会较之奴隶社会,资本主义较之封建主义,都体现出一种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蒸气机、内燃机、电子时代的步步跃进,都体现出对旧事物的否定和对新事物的肯定。当今各种社会制度对生产力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冲击波,使不同社会制度的人都在思考着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以至整个人类的命运,从而作出各种否定和肯定的选择。这种选择,显然只能在比较中进行。

文如其人。我们似乎感觉到了作者关心自己的民族、国家以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的思想脉动,让我们再摘一段原文吧:

在开放系统中,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自身。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开放系统,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也都是一个个开放系统。因此,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需要不断地与其它民族、其它国家交换他们的物质、信息、人才等等,才能维持其自身的发展。……有人企图用切断异国思潮(包括文化、精神、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的办法,来形成自己国家的封闭系统。这种想法是行不通的。……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继承了亲体双方优点的生物,是优良品种的生物;综合了不同民族的长处的民族,是发展的民族;吸收了不同文化特色的文化,是向上的文化;博采了各家各派精华的科技,是先进的科技。互相之间的综合、吸收、博采,就形成了交换。这种交换,是以比较为基础的:有差异点,才需要交换;有相似点,才能够交换。比较方法的渗透,也就显而易见了。

言为心声。我们似乎体验到了作者教学和科研上成功的原因之所在。但此文作者的思想,恐怕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和科研吧。

笔者从这篇哲学论文中还感受到:理科知识和文科知识的互相渗透,是创造力的泉源,而一个人的哲学思辨能力,则是创造力的催化剂。

 2.试管婴儿

 1990年5月,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在无锡召开年会。颜迈带去了他的专著《析句方法比较》(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专著里批评了几种影响极大的几种现代汉语教材的析句方法。专著发放的第二天,研究会会长、河南省教委副主任、著名语言学家张静教授对颜迈说:“你的批评意见我全看了,我看了一个通夜。”紧接着召开理事会,张静教授提名颜迈当副会长,理事会一致通过,会员大会又一致通过。被批评者提名批评者当副会长,这就是专家学者的风范啊!

《析句方法比较》一书,算是交了好运。贵州人民出版社总编卢惠龙亲自写了新书介绍和书评.刘贤钧评论该书的论文《试论“两级成分分法”的理论基础》,也引起了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的关注(见《语言文字学》,1991年第2期)。

在西安举办的首届西南西北九省(区)优秀教育图书评奖活动中,陕西师大教授杨永明、陕西人民出版社编审王福里的评审意见说:“《析句方法比较》是对语言教学的新贡献。它开拓并建立了两级成分分析法的新的科学体系。……本书虽薄,但科学价值大,分量重,是献给广大读者,尤其是学生、教师、科研人员的一本好书。只是在装帧设计方面应该进一步考究”。十四名专家无记名投票,该书得了十三票,尽管装帧设计粗糙,但还是荣获了二等奖(一等奖缺。见《贵州日报》,1991年2月6日)

中国版本图书馆来信,要求收藏此书;中国对外图书发行公司来信,说此书引起了海外读者的重视。学生们纷纷将此书作为礼物送给同事和老师。几家高等院校将此书作为选修课教材或必读书。

1991年5月21日,贵州教育学院邀请贵州教育出版社举行座谈会。学院党委书记、正副院长、各系科、教务处、教科所负责人,出版社总编、各编辑室主任都出席了会议。有趣的是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会,发言的不过几人,却有四个人接二连三地谈到了颜迈。大家说他如何治学严谨,勇于创新,说他为出版社当特约编辑如何认真负责,辛苦勤奋。会后,教科所副所长郜竞存对颜迈说:今天这个座谈会,差不多开成个颜迈表彰会了!”

1992年2月,《析句方法比较》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教育图书研究会”组织的评奖中荣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教育图书”三等奖。评委有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张承先、柳斌、刘昊、顾明远、梅向明等。

颜迈在《析句方法比较》一书中,称他提出的“两级成分分析法”是一个“在继承和综合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析句方法的优秀的‘遗传因子’而培育出来的‘试管婴儿’。”看来,这个“试管婴儿”不仅存活了,而且活得很健康。

这个“试管婴儿”成长的结果,就有了颜迈主编和参编的多种《现代汉语》教材的诞生。他编著的《现代汉语》(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问世后,好评如潮。这里举几个篇目如下:朱文夫、冯薇《现代汉语析句方法述评》,张贤敏《评颜迈教授的“三级成分分析法” 》,万力《大胆创新 小心论证》,方辉《语言学著作要讲究语言的运用》,蓝江《语言学著作中的文学韵味》。文章的题目,是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文章的内容的。我们给读者留下点想象的空间吧!

 3. 呕心沥血

 1992年5月23日,星期六。贵州教育出版社总编方德林,文科编辑部主任李恕岷、副主任王邦蜀邀请颜迈到出版社开会。方总编在会上说,颜迈主编的《<中国篆刻大字典》的选题计划已经正式讨论通过。这选题还作为“八五”重点课题上报国家新闻出版署。方总编说,这是贵州目前最大的一个选题,字数预计六百万;成书后,有《辞海》上、中、下三册那么大的三大本.

笔者有幸看到过《中国篆刻大字典》的工作现场:130多种篆刻书籍塞满了书架,复印的各种资料堆了几张办公桌。两万多个分类用的大信封分装在二十几个包装苹果用的纸箱里,贴满了各种标签。颜迈说,这些资料能买就买,买不到就复印,一本价值75元的《甲骨文字典》,复印后要花400多元,这字典的每一页,都只有几个甲骨文需要剪下来。有人说,几个字,描下来不就行了吗?颜迈说:“全书无一字无出处,都是原件,没有一个仿写的字。”

整个工作室里,窗户都关得死紧。据说,指甲壳、葵花壳那么大的小纸片,就可能代表着一种典籍,一个时期,而一丝儿风,都可能将它们断送。将要引起轰动效应的倾力巨册,偏偏必须在绝对沉闷的空间环境里孕育。难怪《汉语大字典》主编赵振铎先生引用捷克斯洛伐克一位诗人的话说:如果有人犯了罪,不要罚他做苦力,不要让他坐牢房,最好罚他编字典……。

编字典比做苦力、坐牢房苦啊!

1992年暑假,《中国篆刻大字典》的编纂进入了第二个高潮。编委会的一个青年人陈华,丢下九个月的孩子,全身心投入编辑工作。吃的,街上一碗蛋炒饭,吃得嘴唇开裂了;睡的,办公室的硬沙发,蚊虫叮得全身起疙瘩。陈华的妻子又忙上班,又拖孩子,忙得不可开交,气坏了,将孩子抱来扔在颜迈家里,颜迈的妻子只得又重新干起了多年不干的活:带孩子。一把屎,一把尿,又是哭、又是闹。年近50的颜迈,调侃着说:“复习一下功课吧:带孩子原来是这么回事!”

1993年暑假,编纂工作进入第三个高潮。颜迈借用了一间大教室,十几个编委会成员进入了“全封闭”的工作空间。编委会成员是必须排斥女性的:酷热,封闭,只能穿一条三角裤衩,一条湿毛巾,不断揩着大珠小珠似的汗滴。教室像一个中世纪的落后的烘烤作坊。颜迈的身边,却多了一个罐头瓶子。瓶子里,殷红的鲜血伴着唾液,小半瓶上升到半瓶,又上升到大半瓶。颜迈乐哈哈地说:“不要怕,是咽喉出血。”不管是哪儿出的血,毕竟太多了。医生抱怨说:“为什么不早送来?”大家都默不作声,没法解释,也无须解释啊!

知识分子的笔耕,通常是个体劳动。而《中国篆刻大字典》的编纂工作,却是集体劳动。十几个编委会成员,都面临着本职工作、妻子儿女、饮食起居等问题。颜迈说:“这是一场硬仗,必须以一种统率三军的将帅精神来对付它。”虽说是一种临时组合的工作班子,却必须有严格的纪律。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居然坚持了三个暑假,怎能不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呢?

那些年,中文系空气十分活跃,系里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让教师们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可是,颜迈却隐遁了:梵净山,听不到他的歌声;黄果树,看不到他的身影;百里杜鹃,看不见他的微笑;张家界,看不见他的跋涉。甚而至于,连对高级知识分子进行的例行体检,他都没有参加。他说:“我健康得很,什么病都没有……”话音未落,他又“哇哇哇”地恶心呕吐起来。妻子说:“这么好的机会,是应该去仔细检查一下。”颜迈却顽皮而幽默地说:“妊娠反应而巳,有什么要紧!”是的,颜迈的确是在用自己的鲜血孕育着他的篆刻大字典。

《中国篆刻大字典》这个躁动于母腹中的胎儿,的确已经使他的“母亲们”发生了严重的妊娠反应,付出了重大代价,而当它呱呱坠地的时候,人们又将对他们作出怎样的评价呢?三年怀胎的这个孩子,是否会如“母亲们”所期望的那样美好呢?

 4. 功不可没

 1994年10月,《中国篆刻大字典》——这个凝聚着十余位母亲心血的宁馨儿,终于呱呱坠地了。这个宁馨儿,外貌健壮而漂亮:精装上中下三册,枣红色烫金覆膜外封,重达7公斤,定价300元。底蕴丰厚而深沉:全书正文3960页,收字头一万五千余个,总计各类篆字字型二十五万余个,上起殷商甲骨文,下至本世纪九十年代的篆刻文字。门第显赫而气派:书法篆刻大师沙孟海题写了书名;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篆刻教授刘江写了序、题了词。这宁馨儿的接生婆——贵州教育出版社和台湾地球出版社,在贵州出版界开了海峡两岸联袂出书的先河。

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首流行歌曲,被炒得热火朝天是很常见的,它们往往各领风骚几个月。而对于一本读者面很窄的工具书,冷不丁有一两篇书评,作者就很感安慰了。可这部《中国篆刻大字典》,却被许多高档次的报刊、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如此青睐,正好应了一篇书评的标题所说的话:“时代呼唤高品味图书”。

让我们先来看看报纸的一些评论吧。

《人民日报》1995年2月5日发表臧宁波的《品味篆书三千年》。文章在介绍该书内容后说,它“会使人产生艺术上的顿悟,为有志者创造出风格独具而又有现代风貌的艺术作品提供可能性。”此书“可谓‘博大精深’。”它“必将引起国际汉字文化圈有关人士的重视。”

《新闻出版报》1995年2月15日发表的刘春华的《汉字研究的活化石》中说:“这是目前我国收宇最全、最多的一部篆刻大字典。”它“几乎就是一部汉字发展演变史”,“可谓篆刻艺术的一块里程碑。”

《贵州书讯》1994年12月30日发表的陈荣生的《〈中国篆刻大字典〉在篆刻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文中把该书与古文字学家康殷主编的《印典》进行对比后说;“堪称‘印学双璧’的《印典》和《中国篆刻大字典》为篆刻艺术的普及、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篆刻艺术的独立势在必行。”

贵州日报、贵阳晚报、贵州经济报、沧海印报、羲之书画报等十多家省内外报纸,则先后发表了该书出版的消息。

让我们再看看刊物的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图书评介》(1995年11期)转载了杨光莉的《博大精深,荟萃一典》的文章。文章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篆刻大宇典》的内容、特色之后说:该书“为从事历史、考古、博物、书法艺术等方面的学者查寻依据提供了方便。……是海峡两岸携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1期发表的于晓泉的《源远流长,继往开来》的文章说,《中国篆刻大字典》“补以上各家之不足,集历史的延续性,编排的系统性,内容的综合性及实用性和普及性于一体,……是一部有关篆刻的文化史。”它“是编者向中华民族奉献的一份厚礼……是中华民族文化银河系中又—颗璀璨的明星。”

字典问世后,许多读者也纷纷来信表示祝贺和感叹。山东省地质中专王金祥的信中说,“时下为学不易,著书尤难,著这样大型的、有永恒价值的书更难。感慨之余,便对此书作者及出版此书的出版社更加敬重了!”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李祥的信说,“《中国篆刻大字典》不仅拥有众多的国内读者,也有众多的国外读者。……此书具有很强的国际性,本公司决定订购一百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干的信说,“此书收集的内容及数量相当惊人,有些资料就连北京也无法收集到,贵州人却收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个谜。”台湾书法家赵安度的信说:“我到大陆从事书法交流活动多次,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使我最为感动的是贵州的几位学者,他们不逐时流,自走正路,在世人热衷于比赛热、展览热、碑林热、结社热、入传热中,他们却潜心编著《中国篆刻大字典》这部有深远影响的、弘扬民族文化的划时代巨著。”

为了准备参加图书评奖活动,出版社还特邀全国著名的专家学者写了“审读意见”。这些审读意见很有学术价值(后来全发表在《贵阳学院学报》1995年1期),因其专业性太强,我们不再摘录。只要看看这些审读意见的标题,就可看出专家们的评价了。

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汉语大字典》常务副主编、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赵振铎先生的标题是:

嘉惠士林 功不可没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学院教授、西安书学院副院长傅嘉仪先生的标题是:

汉字研究的活化石 篆刻艺术的里程碑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主任李铎先生的标题是;

翰海舟楫 治印津梁

正当我们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要为《中国篆刻大字典》的成功而高声赞美的时候,喜讯又突然传来:该书在深圳第二次印制的版本,已由集装箱运抵贵阳。打开一看,这宁馨儿已由原来的国内16K本变成国际标准16K开本,精装硬封用的仿羊皮,精装外封重新设计,变得更加豪华,更加典雅,更加古色古香.重量也由原来的7公斤变成9.3公斤;而定价,则一跃而为600元了。

面对着如此这般的煌煌巨著,我才进一步体会到李白“眼前有景写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含义了。它一连获了三次大奖,应当是在情理之中的:1995年,在南宁获西南西北九省(区)优秀图书特等奖;1996年,获贵州省优秀图书一等奖;1997年,获贵州省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 老骥伏枥

 “疏星是不灭的灯塔,新月是轻快的扁舟。在我的静穆的心宇里,有喧嚣的海风怒吼。/快扬起理想的风帆,去探索知识的激流。定天边线做我的目标吧,它永远地永远地在我的前头。”这是颜迈在他编著的《现代汉语》(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一书中引用的、他自己写的一首诗的第一部分。颜迈感慨地说:“天边线在哪儿?在目所能及而身不能达的前方。”作为高校教师,颜迈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他的科研步伐,没有因为退休而停止。他那“余热”和“余力”,似乎用不完用不尽。是啊,天边线永远都在他的前头,那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目标!

《中国篆刻大字典》出版后,日本东京第一书房(出版社)的老板村口一雄飞到贵阳,要购买该书版权。他提出建议说,日本读者不善于使用《康熙字典》的部首,希望编一个“笔画索引”。这是一个好的建议,也是一个很难的任务。这个任务,一直到退休后才完成,但已经错过了村口一雄所提供的机会。笔画索引完成后,出版社决定出第三个版本。修订和增补工作在2008年初进入高潮。那是一个气象学上称为“南方凝冻”的极寒时段。颜迈熬更守夜100余天后交稿了。很快,样书运到了贵阳:这个版本以深黑为底色,显得沉雄凝重;三卷变成了四卷,重量上升到13.5公斤,价格也攀升到1280元。此书出版后,刚好赶上两件大事:母校清华中学70周岁;贵州教育学院30周岁,而同时,教育部批复其改制为贵州师范学院。颜迈奉献的礼物,就是这部“提不动”的“大部头” !

2006到2009这三、四年,我们真不知颜迈是怎么熬过来的:《中国篆刻大字典》的修订,正在紧紧张张地进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李行健教授,邀请颜迈到北京参加编写《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典》;高等教育出版社邀请颜迈编写一本适合研究生参考的语法专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还说,最好再“考虑”一部“有新意”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时间精力怎么安排?60多岁的颜迈还要命吗?几经亲友劝说,他只得放弃了“海峡两岸”的任务,婉言谢绝了李行健先生的邀请。他那工作方法很奇特:上午修订大字典,下午和晚间撰写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法专著。他说交替工作就是休息。啊,天底下有这样的“交替工作”吗?有这样的“休息方式”吗?终于,一本叫做《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研究与应用》的专著,于2008年11月问世了。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90高龄的张斌先生写了序言,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文全写了书评。杨文全的《善取善弃,和而不同》(《贵州日报》,2009年7月23日)写道: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法学大师张斌先生,为此书写了序言。《序》中说:“研究教学语法,不但要了解语法发展的情况以及在不同教材中的体现,而且要懂得不同的编者在分析问题时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倾向。总之,需要多方面的比较。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不仅要‘善取’,而且要‘善弃’。《论语&middot;子路》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使教学语法的研究和应用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曾晓鹰教授的《潜心比较,严谨质疑,大胆创新》(《铜仁学院学报》,2009年5月)、赵宏教授的《语法研究的利器:逻辑》(《现代语文》,2009年24期),从不同的角度高度评价了颜迈的这部语法专著。

2009年5月,颜迈的《现代汉语复式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教育部国家语委咨询委员、教育部语用所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辞书学会顾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主编李行健先生为此书写了序。在列举了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中的种种问题后,李先生说:“颜迈同志主编的《现代汉语复式教程》,是想解决现代汉语学习、研究中的上述问题,即如何在众说纷纭的争论中择善而从。这就要求学者特别是教者,对所教的内容要融会贯通,掌握不同流派的专家们的观点和结论,把每一个问题都弄懂弄通,达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境地。”“我认为这部教材的最主要的亮点,在于开放性和创新性架构,不同于以往教材的编写思想。只有敢于创新的人,才能达到科学的新高峰,才能获取超越前人的新成果。”

这部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复式”。所谓“复式”就是两条腿走路:该教材包括纸质本(39万字)和光盘本(180万字)两部分。纸质本为简本,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好教易学;光盘本是详本,详尽全面,横广纵深,利于研究性的教与学。这种设计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深入浅出”:光盘深入,纸本浅出。这种“深入浅出”的复式特色,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例如,对于某一个概念,纸本只讲“是什么”,光盘则要讲“为什么”;对于某一种方法,纸本只讲“这样操作”,光盘则要讲“为什么这样操作”;对于所举的例子,纸本只举简单的、无分歧的,光盘则要举复杂的、有不同看法的。这种结构,既解决了难易程度兼顾的问题,又处理了容量和定价的矛盾。这种结构,还有利于保持纸本的相对稳定性和光盘的可增容性。纸本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学;光盘的增补和更新,能够尽量与时俱进。

颜迈的学界同仁说,我们一辈子拼命拼出一本书就不错了,你怎么两年内就出了三本,而且都是高档次的啊?许多朋友则关爱地说,留点空间给自己度过晚年吧,人生短促,时日不多了。颜迈说,我一定改正错误,今后不再拼命了。

高教社出版的两本书,也接连获得了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功奖:《研究与应用》获2010年二等奖,《复式教程》获2012年二等奖。

 

尾 声

 2013年,颜迈的“年轮”跨过了“随心所欲”的界限。

谁知他又向他的“永远的天边线”跋涉前进了。

他向出版社寄出了一封信:标题叫《古籍精华 小篆圭臬》;副标题叫“关于编纂《<钦定篆文六经四书>篆楷对照》的说明”。信中说,“《钦定篆文六经四书》是大清康熙末年,清圣祖玄烨命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掞任总阅官,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张廷玉、蒋廷锡、励廷仪等任校阅官,集众多儒臣用小篆刻印成书的儒家经典。全书用小篆手写,笔画圆润,头尾藏峰,清新自然,风格典雅,有少温玉箸体貌,字形规范,刻板精美,为内府名工操刀。……为了让《钦定》一书发挥更大的文化传承和书艺普及的作用,我们花了十五年时间,付出了大量操劳和心血,完成了《<钦定篆文六经四书>篆楷对照》的编纂。”——颜迈向出版社发出了此书稿的信息。

接着,他论证了书稿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关于社会价值,信中说:《<钦定篆文六经四书>篆楷对照》一书有巨大的文化传承价值和典籍收藏价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文化的繁荣兴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文化的力量,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却非常强大。历史证明:异族入侵我们的时候,有可能用武力征服了我们的地盘,但不久以后,我们就用文化征服了他们的心。在当前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中,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回归自我;而回归自我的诸多个人,又会凝聚成心灵沟通的群体;这样的群体,则会滋养出有强大文化共识、传统认同的共同体;这就铸成了整个国家、所有民族的灵魂。心灵进化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和深入,是潜移默化的催化剂。思想的闪电一旦射入渴望甘霖的人民园地,全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必然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性的高度。

信件发出后,颜迈收到几家出版社的回复。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一位姓南的编辑代表总编贾贵荣,高度评价了《钦定》书稿,说该社决定出版此书。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学术分社郭银星先生说,该社社长龚莉责成他办理此事,决定出版此书。中国书店出版社社长于华刚,也表示决定出版此书。三家出版社的共同点,是同意支付稿酬,但没有明确稿酬的数量。线装书局的总经理李宝中则说,已将书稿说明转给书局主持工作的总编曾凡华,并建议由副主编任梦强具体办理。副主编任梦强说,《钦定》一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可以考虑先期出版,销售到一定数量再付稿酬;如果书局申报课题成功,稿酬会更加丰厚。

结果将会是什么?不好预测,只能等待颜迈的好消息。

既然书还没有出版,我们只能将此内容算作“尾声”了。

 古语云:“天道酬勤,厚德载物。”无语的上天,是会酬报勤奋的、德厚的人的。

颜迈在他的辛勤耕耘中,获得了许多优厚的回报。这可以从网络上的简介中看出来。简介说:颜迈,贵州师范学院终身教授,全国高等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贵州语言学会名誉会长,贵州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贵州省优秀教师。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已发表论文90余篇,参编著作14部,主编著作6部,独立著作5部,总计1200余万字。论著已获省部级奖9次。

俗语云:“金杯银杯,最好的是口碑。”我们摘抄一点“口碑”如下。

颜迈的精神魅力是叫人难以忘怀的。……他的心里总有炽热的熔岩在喷涌,身体里仿佛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他仿佛穿越历史而来,汇聚了我们民族一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优秀元素。……走近颜迈,你会有许多感动和思考。他一举手一投足,都展现出一种令人倾倒的学养和风度。那种物我交融的自然流露,只有智慧和人格同时抵达的人,才会拥有那样一种深刻的魅力。(省人事厅张祖明:《一生真爱》,《人事世界》2000年9期。)

目前,他还有高等教育出版社交给他的100余万字的写作任务,他只能像韩愈《进学解》讲的那样,“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同乐天送令狐相公赴东都留守》中说,“世上功名兼将相,人间声价是文章。”近20余年来,多种书籍、报刊、县志、校史、纪念馆、电视台都把镜头对准了他,他的“身价”和“文章”是互补的。(仲石:《人间身价是文章——记本期封面人物颜迈教授》,《当代教育》2008年6期。)

“求仁既得身非老,阅世深来梦不惊。此是近年心慰处,苍茫一语众人听。”启功先生巧改钟敬文先生的《九五生辰偶书》,表达了对钟先生德高望重的敬仰之情。其实,此诗亦正好适用于颜迈先生。……推开教室门,教室内肃然的宁静有些异样,黑板上彩色的图画格外抢眼:大红色的“心”形符号,一支箭从其间穿过。颜老师猛然直觉:这不正是爱神丘比特的“爱神之箭”吗?心形符号旁边写着几个彩色大字:“颜老师,我们爱您!”颜老师呆视一会,会心地笑着说:“同学们,我更爱你们!”于是,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回想起教室里发生的这一幕,颜老师至今仍感动潸然。(贵州师范学院宣传部张权:《美丽的雕像》,《贵州教育学院院报》,2006年4月30日。)

语言圣徒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但可以告一段落了。惠特曼《草叶集&middot;自己之歌》中,有几句将从前、现在、将来概括起来的诗句,也许可以奉献给本文的主人公吧:

从前没有过像现在这样多的起始,

也没有过像现在这样多的辉煌,

将来也不会有像现在这样多的完美,

也不会有比现在更多的地狱或天堂。

一眨眼,颜迈步入古稀之年了。“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他,将屈原、苏轼、李煜的诗句集成了一副自勉自励的对联:

华发早生兮,望崦嵫而勿迫;

朱颜既改兮,恐鹈鴂之先鸣。

这样的“年既老而不衰”的学者风范,怎能不引起后学的心灵震撼!

 

 作者:贵州人民广播电台 杨宗和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本网站总访问人数为: 人!

贵州师范学院校友办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115号 邮编:550018 电话:085162772506277228 邮箱:13536429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