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师范学院校友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校友刊物
 
校友文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校友文苑>>正文
白头惟有赤心存
2015-05-28 11:01     (阅读:)

“白头惟有赤心存”,这是原贵州教育学院院长杨和先生印章的印文。在朋友给他篆刻印章的时候,问是刻名章还是闲章,杨老坚持给自己刻闲章。其实,杨老不闲,1937年出生在贵州省石阡县枫香乡下的他,十七岁就走上讲台,在教育行业耕耘四十多个春秋,奔波在教学、教育管理之间,哪有“闲”可言?这如杨老1999年11月刊载于在贵州电大校庆专刊的文章中所言:“四十多年了,执着地追求教书育人,对国家、对事业,真诚的拳拳之心,赤子之心,长长地、永恒地在胸中激荡……”

 从“娃娃老师”到大学校长,地地道道的“两门干部”

 杨老初中毕业时,整个铜仁地区初中毕业生仅有15人,由于高中要25人才开班,杨老便进入了师范就读,毕业即在铜仁一小开始了教育生涯,这时他还未满17岁,当时很多学生都比他的年龄大,背后被学生亲切称为“娃娃老师”。1956年,这个“娃娃老师”幸运地进入了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60年,杨老大学毕业后进入了贵州大学中文系任教,这一教就是十年。1971年,为了照顾家庭,杨老先斩后奏地把自己的手续办到了镇宁民族中学,后又被借调到了县革委办公室文教办,两年后,杨老和自己夫人双双调到了安顺师范,即后来的安顺师专今天的安顺学院。1984年,杨老被委任为安顺师专校长,从一名教师转变为教育行政干部。

1990年,杨老奉命来到贵州教育学院,担任贵州教育学院副院长,两年后担任院长。对于来到贵州教育学院,杨老乐呵呵地说:“我很高兴来到这里,一来我没有离开教育事业,二来我还是师范教育打交道。”一到新的工作岗位,杨老迅速协助当时的主要领导理清了学校层面的管理问题,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时至今日,最让这位老院长记忆犹新的是关于贵州教育学院的校址问题。杨老谈到:“就是这个只有弹丸之地的‘袖珍大学’,也有很多部门打主意。”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派人清理这块土地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在省档案馆,他们甚至找到了关于贵州教育学院的清代嘉庆年间的地契,同时又牢牢握住了贵州省委关于组建贵州教育学院的有关文件,此外,杨老还请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工作过的老同志立下证明,捍卫属于贵州教育学院校园。为了这片土地,杨老还一度成了被告。

在担任贵州教育学院院长期间,杨老积极奔走,为解决学校的办学经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当看到有的老师在破旧的走廊上搭建房屋住宿时,杨老心急如焚,想方设法修建了一栋教师宿舍,解决了教师们的住宿问题,有效稳定了教师队伍。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拥有优质师资的资源优势,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在他的倡导了,学期考试采用了“米字形”排列考试座位,严格了考试纪律,把住了学员的出口关。

1994年,杨老被调到贵州广播大学直至退休,在教坛耕耘几十年的他不无自豪地说,自己平生进出两道门:家门、校门,算是地地道道的“两门干部”。从讲台到主席台,春风拂面的毕业寄语

 时下,有很多高校校长开始把自己的毕业典礼讲话讲得轻松而诙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为同学们的青春时代划上圆满的记号。在高校担任学校领导十几年,杨老也在学生的毕业典礼和开学典礼讲话上下足了功夫。

1985年,是中央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的第一年,这一年安顺师专学生毕业典礼,杨和校长满怀激动:“党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热诚褒奖,是我们的最大荣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珍惜荣誉,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力拼搏,鞠躬尽瘁,迎接第一个教师节的到来。”一个师长的谆谆教诲让当时的学子们铭记在了内心的最深处,终生难以忘怀。

1992年,贵州教育学院,九二届学生毕业典礼,杨老向大家讲起了邓颖超老人去世的遗嘱:一切从简,亲属也不能以组织原则或者组织纪律予以照顾。杨老这是借题发挥,希望这些“回炉”又再次“出炉”的毕业生要具有奉献和超脱精神,少一些要求多一些奉献,勇于为社会作贡献。“你仅想获得一年的兴旺,那么你就去种稻谷;如果你想获得十年的兴旺,那么你该去培养人。”院长的话通俗易懂,还充满了哲学意味。

在贵州教育学院四年,无论毕业典礼,还是开学典礼,杨老都十分重视,把这样的讲话作为一种责任,一种面对莘莘学子的人生嘱咐。1992年毕业典礼讲话的主题是《生活是永无尽头的旅程》,1992开学典礼,杨老讲《教师是当今社会最可爱的人》,1994届学生毕业典礼,杨老告诫学生《人生成功的秘诀在于战胜自我》,当年七月,面对苦读三年,即将领到毕业证的函授学生,杨老提出,《人不可无学》,要“活到老,学到老”,他说:“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要以我用书,不可为所绊”。我们细细翻阅杨老的毕业抑或开学面对学生的讲话,名人名言、古语新词,当下时事评述、古代尊师重教的典型故事……无不随手拈来,旁征博引,话短心长,春风拂面,将自己对于教育的满腔热爱传递给了台下的万千学生,以让对教育的热爱之情继续弥漫。

从红楼到文学,不老的旨趣诗心

 杨老在一线教书时,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教学工作,尤其对《红楼梦》的研究自有心得。他说自己在高中时就对《红楼梦》的喜爱有加,等到自己也成为了大学老师,就开始运用专业理论对其进行研究。杨老的红楼研究可谓佳作不断,先后发表了《盛席华筵终散场——试析<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筵席描写》、《信手拈来无不是——试析<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七十六回的艺术构思和技巧》、《淡极始知花更艳——读<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点墨落笔 大非细事——<红楼梦>中小道具的功能》等研究论文,其中《盛席华筵终散场——试析<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筵席描写》、《点墨落笔 大非细事——<红楼梦>中小道具的功能》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显示了杨老极强的研究能力。

退休后,杨老又开始在文艺领域拓展自己的人生旨趣,在书法、对联、诗文等艺术的天地里自由游弋,过起了“生活多韵味,书卷送时光”的悠闲生活,2000至今,杨老先后写作了200多首(副)诗歌、对联,在这些诗歌楹联里里,有“奔月嫦娥思故土,搭乘神箭返家乡”的时代咏怀,有“白驹过隙岁月迁,会聚一堂忆当年”的岁月畅叙,有“惬意儿孙堂前戏,白头到老笑盈盈”的家事吟咏,更有“树下歇息赏风景,林间漫步洗风尘”的漫游之乐。不老的旨趣诗心,让杨老的退休生活充实而舒心。

我们在杨老的家逗留将近两个小时,唯觉他谦和平易的师者情怀、睿智和善的长者风范,和窗户外面的暖暖阳光相互融合,让大家如坐春风,对这位自命为“白头赤心”的教育人发出内心的敬意和深深的祝福。

 

          作者 杨波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本网站总访问人数为: 人!

贵州师范学院校友办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115号 邮编:550018 电话:085162772506277228 邮箱:13536429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