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语言学界,贵州人李蓝的名字如雷鸣贯耳: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副会长,文化部中国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务院地名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学术咨询委员,李蓝教授的学术造诣甚高,可谓著作等身,桃李满门。
结识李蓝教授,是缘于一次“寻找校友”的网上搜寻。百度的网页上,李蓝教授的名字引起了校友的关注:在他“人物经历”的开头,第一句话就写着“1985年毕业于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熟悉成人高等教育历史的人都知道,1984年国家才正式恢复成人高考,而李蓝1983年入校,1985年毕业,虽然也是学历教育,实际却属于进修的性质。或许这段学习经历对李教授至关重要,他才会刻意把它写进个人简历里。
也是机缘巧合,在一次与毕节一中校友黄瑜华的通话中得到了李蓝教授的电话,于是便有了多次与他进行电话访谈的机会。
李蓝是贵州省大方县人。1983年,他以全省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1985年以优异成绩考上山东大学中文系,在著名语言学家钱曾怡教授门下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他的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方言分区评述及再分区》以“优秀”成绩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贵州大学中文系任教。
李蓝的考研经历颇多周折,在几乎失去报名希望的情况下,因得到教育学院中文系袁亚伦老师的大力帮助才峰回路转。每当谈到在贵州教育学院的求学经历,李蓝教授对母校都心怀感激。他认为,如果不是贵州教育学院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他的人生之路可能就没有这么宽广。所以,他始终把贵州教育学院视为自己人生的重要起点,永远不忘师恩,感怀母校。
此后李蓝教授的人生之路越走越远。 1992年,他以均分超过90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在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李荣先生和熊正辉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官话内部声母和声调的比较研究》通过答辩,获博士学位,同年留在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工作。1999年,李蓝又到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丁邦新先生门下做博士后合作研究,2001年获博士后学历后回到语言研究所工作。2003年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副主任,2012年任主任;2009年担任汉语方言学博士生导师。李蓝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语言研究所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曾任全国汉语方言秘书长,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副会长,文化部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务院地名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教育部学位评审委员会专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学术咨询委员,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东方语言研究所教授,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蓝教授学术科研成就颇丰。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创新项目“中国重点方言区域示范性调查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方言音系汇纂”第一子课题负责人,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地方志语言资料辑录、整理与数字化工程”首席专家,美国《中国语言学集刊》副主编。主持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6项(其中2项在研),获得国家级各类奖项9项。
李蓝教授的学术著作(包括合著)有:《贵阳话音档》《“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调查员手册》《语言文字学常用辞典》(合著)、《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话》《汉语方言地图集》《汉语官话方言研究》《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汉语方言学大词典》等10余部。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方言》《语言研究》《民族语文》以及台湾、日本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
2018年,李蓝离开了工作多年的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受聘为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树礼书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语音实验室主任,人文科学中心语文能力与语言认知教研室主任。
在谈到对母校贵州教育学院(贵州师范学院)的感情时,李蓝教授说:他十分怀念当年南明河畔、雪涯路边的岁月,那些爱生如子、学高身正、诲人不倦的老师,那些青灯黄卷、彻夜苦读、终日不倦的的同学。期待疫情结束后,再回母校拜望老师,拜会同学。并争取在南方科技大学和贵州师范学院之间建立一些学术关系,尽力为母校提供一些帮助,助力母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