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师范学院校友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校友刊物
 
校友文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校友文苑>>正文
困境中的“担当”
2016-07-22 20:40 霍健康    (阅读:)

贵州师范学院校友办多次向我约稿,要我写一篇关于当年学校成功改制的回忆文章。尽管现在公务缠身,难以静下心来写诸类文稿,但面对当年“改制战友”的盛情约稿,只好提起笔来。

写点什么呢?想了想,就写当年贵州教育学院处于生存困境时,学校党委是如何勇于“担当”,将贵州教育学院成功改制为贵州师范学院的吧。

困境中的“担当”

贵州师范学院的前身—贵州教育学院是1978年成立的成人本科高校,30年来培养培训了10万余名毕业生,占全省中小学老师的三分之一左右。可谓学子遍神州,桃李满天下。然而,由于成人学历补偿教育任务趋于终结,导致成高生源自2005年起骤然下降,学校招生呈逐年萎缩状况,全省甚至一度出现了成高招生计划数多于报名数的现象。此时,“受命于危难之际”,承蒙上级组织信任,我于2007年5月来到贵州教育学院任学院党委书记。

学校要生存,路在何方?

当时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固守弹丸之地,经营好位于老城区河滨校区仅20亩土地的小校园,继续办成人教育,得过且过,走到哪天算哪天。第二种是小心试探迈出发展步伐,摸着石头过河,能过则过,过不了就退回来,再另觅出路,比如与其它高校合并。第三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创造条件“强行起飞”,背水一战,开辟新的发展天地,将成人本科院校改制为普通本科高校。

显然,第三种是最得人心的,但也是最具挑战的。

在这关键的十字路口,容不得半点迟疑。时间就是生命,2008年是教育部三年一轮的高校设置评估西部年,不抓住机遇改制为普通本科高校,学院想要发展,还得再等三年。而再等三年,形势瞬变,人心涣散,后果不堪设想。

改制为普通本科高校,没有一个达到教育部标准的新校区怎么行?一个20余亩的小校园不可能获得进入普通高校的通行证。而建设新校区最大的障碍就是资金,当时学校储蓄几乎为零,完成新校区建设至少需要6个亿。能否筹到这笔钱,是改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一边是没钱,一边是时间紧迫,一边是事关学校生死存亡的艰难抉择。当时,学校党委首先想到的是“担当”二字!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后,最终果断决策:选择第三条路!背水一战,强行起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建设新校区,努力将成人本科高校改制为普通本科高校。

“乘风破浪改制日,唯我争先”

沉甸甸的担子担在身上,立说立行,说干就干。

通过积极争取,学校新校区建设、改制迎评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省委、省政府对学校求生存求发展的决心第一时间给予充分肯定,省委常委会同意置换老校区筹集资金,省发改委将新校区建设列为“贵州省重点建设项目”。

全校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心一意谋改制,聚精会神搞建设,领导和教职工放弃节假日休息,战严寒、斗酷暑,加班加点抢时间。乌当新校区2008年元月奠基,开展平基工程,3月正式开工建设;11月初师生入驻办学。短短8个多月就建成了能容纳1万名学生的教学楼,能入住5000人的学生公寓,能供近10000人用餐的学生食堂,以及标准的足球场、篮球场等教学设施,共完成投资2.9亿元,建成校舍面积16万平方米。新校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满足了举办一所普通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一座全新的生态化大学校园屹立雏形。

2008年12月27日,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实地考察,获得很高评价。当天,专家组一进校园便冬日暖阳,整个校园充满生机和希望,给专家组留下深刻印象。2009年1月15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48位专家齐聚海南省三亚湾天福源酒店召开评审会议,全票通过我校由成人本科高校改制为普通本科高校,由“贵州教育学院”更名为“贵州师范学院”。喜讯传来,河滨老校区、乌当新校区鞭炮齐鸣,倍感振奋!全校教职工欢欣鼓舞,热泪盈眶!此情此景,是学校党委勇于“担当”夺取胜利的实证!是全校教职工努力拼搏收获的硕果!当时,我也即兴填词一首《浪淘沙·三亚湾》以贺之:“红日升海面,霞光初现,万顷碧波竞船帆,暗流汹涌石礁险,胜算谁边?椰岛今日篇,挥师琼南,天涯海角捷报传,乘风破浪改制日,唯我争先。”2009年3月26日,教育部正式下文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贵州教育学院改制更名为贵州师范学院,实现了“华丽转身”。

在新校区建设和迎评改制工作中,学校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八个多月建设一所新校区;二是获得评议专家一致称赞,成为唯一全票通过改制的学校,为贵州争了光,展现了教院人的风采,得到省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受到省内外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作为创造奇迹的奋斗者,我们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赢得了做人的尊严和社会的敬重。

“精神是强教兴教之魂”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

贫困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根本任务。贵州在经费、条件、基础等许多方面无法与其他省份比,唯有拼精神、比实干,精神是强教兴教之魂。正如栗战书老书记指出:没有“干”,一丁点的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没有“干”,一丁点的科学发展观都没有;没有“干”,一切豪言壮语都是大话、空话、假话;没有“干”,一切宏伟蓝图都是“乱涂”、“烂图”。师院改制成功,关键靠精神,靠实干。

在新校区建设和迎评改制工作中,学校党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拼精神、比实干、新观念、抢时间、勤学习、树正气、负责任、重细节”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4个寒暑假和许多节假日都未休息,双休日加班加点,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有的子女高考升学,有的家人生病住院,有的自己伤病缠身,都坚持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此时,我深情地想起许许多多参加“三大战役”的战友,想起那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那一个个辛勤忙碌的身影,那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分管基建工作的万一平副院长每天工作在工地上,中午睡在车里,几次晕倒在建设工地;富源峰、吕筑平、颜世刚同志,晒黑了,累瘦了,生病了打着吊针奋斗在工地上;退休老教授程再福老师和李庆华老师,戴着老花眼镜,用冻得发僵的手,以毛笔小楷一字一句地为学校书写了上百封致教育部专家的春节慰问信,收到很好的效果;总务处李文英处长,一位女同志,上班时间惨遭车祸,躺在病床上,首先关心的是学校的改制,而不是自己残废了的一条腿,脸色苍白的她用轻微的声音对我说:“霍书记,但愿我的付出能感动教育部专家,让我们学校顺利改制”;还有“钉”在工地上动辄十几天不能回家而被老婆提出离婚的姜建国同志,戴着草帽、挽着裤腿、穿着雨靴搞绿化的彭富先同志,放弃婚假、未过完春节就从安徽赶回工地的韩宝银同志,加班加点撰写并反复修改《论证报告》的王启群同志,重感冒声音嘶哑仍坚持解说展板和主持庆典的王又新老师,儿子不见了仍在张罗节目排练的邹晓青同志,搞接待工作累得讲不出话的方素坤、陈惠娟同志,带病带伤坚持工作的邹祖莉、袁曙霞、赵钢等同志,多方奔走积极为“双庆”活动筹款的马先彦、刘路光、芦军、彭瑞琪同志……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正是他们以及全院师生员工,用自己高尚的言行,激发出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建设的正能量,共同铸就了学校的辉煌,书写了学校崭新一页。2008年元月30日,正值百年不遇的“凝冻年”,教职工头顶寒风、脚踩凝冻,不畏艰险,参加新校区建设奠基典礼;2008年2月26日,教职工冒雪前往新校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008年10月底至11月初,全校教职工夜以继日,安全有序地完成“搬家”任务。自新校区开工以来,被抽调到基建办的20多名干部党员和群众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吃住工地,不分日夜,没有节假,坚守在施工现场,直到一期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这些感人的事例,充实了学校精神内涵,凝炼了独特的师院精神,即“人一之,我十之;不甘落后奋勇争先,锲而不舍不折不挠,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这一精神既是学校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武器,也应该成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最重要的软实力。

“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历来是评价人的重要尺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担当”,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改制获新生只是贵州师范学院“起死回生”的第一步。一个新生婴儿降生后,如何保证其健康地活下去、活得好、长得壮,同样十分重要。而这,需要贵州师院人继续“担当”,对上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

 

(作者系贵州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贵州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原贵州教育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本网站总访问人数为: 人!

贵州师范学院校友办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115号 邮编:550018 电话:085162772506277228 邮箱:135364293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