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州师范学院校友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校友刊物
 
校友文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校友文苑>>正文
在学院工作的点滴记忆
2013-12-02 14:30     (阅读:)

1985年,我从贵州师范大学调入贵州教育学院。

在当时,教院和师大反差太大了。从学校环境说,教院面积——用不少职工的话说,仅巴掌大,孤零零的一幢11层大楼兼用办公、教学、实验、图书、周边则是破败不堪的小瓦房,还有茅草房。教职员工合计,不过15人左右。只有一个篮球场,体育课要到河滨公园去上。图书馆的书架空空的,实验室除几个烧瓶外几乎一无所有。师资奇缺,很多课程之所以能够开起来,是求助于省内各高校教师支援。贵州师大则是另一番景象了……。踏入教院的第一个想法是,这里能办成本科成人学院?我们是没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只是产生了疑虑,心想,来这里得决心艰苦奋斗了。

我正站在球场观望,这时走过来党委书记朱义甫同志。他满脸推笑,伸手与我相握。他说:“你不打个电话来,我好请师傅开车接你。”他又说:“这里比不上师大,它们基础雄厚,我们这里几乎是张白纸。不过,王老师,毛主席说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你来了,就请用你的画笔绘出美景。”书记的几句见面话,说得我浑身暖和和的,想到这里依然是用武之地,得好好干下去

学院让我主持教务工作。我知道,教学工作几乎就是学院全部工作的“生命线”。学院的成败就系于教学质量的高低。我深深感到学院对我的信任,也深深感到使命的重要。

工作怎么开展,第一要务抓什么?

师资建设,必须把教师队伍组织起来,发展起来,提高起来。这时候,吹来一股强劲的东风,教育部下达文件,指出地方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协商,有计划地从基础较好的高等院校调剂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充实和加强教育学院的师资队伍。省政府还明文规定,贵州大学、贵州师大各支援教育学院二至三名骨干教师。有了政策保障,经过学院的不懈努力,贵州教育学院的教师队伍由为数可伶的十多人,迅速发展到130多人。这些教师,有的原本就是高校骨干,有的是省内高级中学的优秀教师,有的是高校毕业生中的佼佼者,有的是科研单位出类拔萃人才。一百多位教师的聚集,保证了当时只有五个系主干课程的开设,不再由于师资的匮乏二影响教学的进行了。

1986年,学院召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制订出“七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这时,学校有专任教师139人,没有教授,没有学科带头人,没有在省内处于教学拔类的人物,虽然满足了教学工作的最低要求,当时急需提高素质,急需主干学科有较高的教学质量。这时候,教务处提出了几项措施:

其一,各系每学期举行一次公开课,院、处、系、教研室负责人必须听课。这条措施一提出,院长杨允龄到教务处慎重其事地说:“我第一个报名听公开课,尽量动员院级领导也听课。”得到学院领导的支持,又有各系积极配合,这项工作顺利进行,一直坚持三、四年。听了公开课,还要进行讨论,成功的经验在教师中推广,每个期末,教务处在全院作公开课总结,这项措施的执行,对教师有较大震动,充分各课、改进教法,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论、尽量同中学实际联系,这些都在教师的教学中体现出来。

其二,强调把教学、科研相结合,各系开展科研工作,使科研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单纯的教学工作量是不够的,高校应当两条腿走路,即教学、科研共同发展,互相促进,互出成果。当时学院教师的最大优势在于,一大批从中学教师调入,他们有丰富的中学教育教学经验,对中学教材和教法相当熟悉。针对这些情况,教务处提出:根据学院培养目标,其科研重点应放在对中学教材教法的研究上,放在中学课程改革研究上。同时,教务处还提出,必须立足于课程的基本内容,重视理论基础,把我学科研究前沿成果,从课程实际出发,找准研究目标,找准选题。还要求每个教师,每个学年必须提交一篇科研论文或实验实习报告。由于措施行之有效,不到三年,出了一批在省内有较大反响的科研成果,有的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有的过的三等奖。有的获得四等奖,有的获得优秀奖,这些成果的出现,既显示贵州教育学院教师队伍的实力,又能够积极地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其三,搞好职称改革工作,为教师职务普升搭建平台。学院职改办设在教务处,由正副处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设三名办事员。对教院来说,职称评定有“还账”的意味,一大批高校来的教师,有的年已半百,学历、教龄、水平都基本具备,仍然无职称;一大批中学来的教师,学有专长。基础扎实,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样无职称,对他们需要相应职称弥补。对于大多数正常晋升职称的教师来说,要拿出“硬件”,需要按照条件严格评定。学院为此还出台文件《关于做好专员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的意见》 ,把职改作为学院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从1986年起,学院职改工作走上正轨,坚持标准,坚持教学和科研硬件条件,坚持学历、教龄要求、坚持择优评定。坚持按程序工作,经过努力,从1982年只有讲师4人,截止到2003年,有正高职称20人,副高职称76人,中级职称99人,职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学院职改工作能按政策进行,能按标准评定、能公开透明,这样就获得绝大多数教师认可,省教育系统还特别对我院职改进行表彰,让我院多次出席省教育系统职改工作会议介绍工作经验,不少兄弟单位来院学习取经

其四,向学院建言献策,必须开门办学,必须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充分体现“师范、在职、成人”的特点。1990年,时任院党委书记的安天惠和院长杨允龄到教务处征求办学意见,他们听教务处同志说,学院除学历办学外,还可以短期培训,除脱产全日制办学外,还可以脱产在职函授办学;学院进行学科专业教学外,还可以进行教育系统党政干部培训;除本院教学外,还可以同市、地区签订合同试行两年制本科代培。这些意见引起他们浓厚兴趣和充分重视,经学院研究决定,1987年起,在办学形式上,把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看成同等重要,而且还把短期培训任务完成情况作为个系业绩考核的必备条件。经过全院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贵州教育学院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办学校的热火朝天。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出现了十分令人振奋的办学热潮。

措施不只以上四项,只是择要而述之。

学院抓好了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样,社会声誉出来了,生源有了充分的保证。据当时省招生办的同志说,有的考生宁可放弃报考贵州师大,也要决心报考贵州教育学院,其原因就是教院涌现出了一小批有学术造诣、有教学艺术、有质量保证的老师,他们认为,可以获得真才实学,可以获得今后工作的实践经验,正因为每一年都招了一大批自愿报考教院的学生,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加上学院以及教师们的言传身教,显出学风端正,刻苦钻研、师生能融洽的景象。

随着学院的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图书、仪器能满足教学需要了,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建成了,各系的基本设备充分了,学院的基本规模确立了。加之,这里的领导对员工关心爱护,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工作、生活安心了,都愿意为教院不断发展尽心尽力。

后来,学院把我安排到学报编辑室任常务副主编。工作伊始,我立即向党委书记兼学报主编申远初汇报办好学报的想法,首先,明确学报定位,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研究成果为我省基础教育教学服务,并求得学院坚实的工作基础;其次,鼓励本院教职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优先刊登本院出现的论文;其三,编辑人员到其他大学,科研单位广泛联系,组织、选择一批优秀论文;其四,对于省内、国内名家的稿件登于显著位置,对于特优秀稿件加倍付稿酬;其五,每篇论文必须经过有关高级专业人士审核,提出意见,确定是否利用;来稿决不能随便处置,要求每稿必须有答复。对于这些意见,主编欣然同意,他还补充说,对于学科前沿研究也应充分重视,这才能占领学术制高点,使学报更有影响力。

2001年学报被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季刊。在学院大力支持下,经过编辑部同仁的一致努力,又得到全院教职员工作的支持,一份像模像样的《贵州教育学院学报》呈现在社会上。学报的出现,当然要接受社会的检验,据反馈的意见,认为我院学报目标明确,面向基础教育做得恰当,发表的一些文章,对中学教育教学有实际帮助,不少论文有较高学术品味。学报既然得到社会肯定,声誉自然就有了,最明显的是,2000年被评为贵州省优秀社科学报,2001年被评为贵州省优秀社科学报。据了解,此后的好几年,还获得多项全国、全省优秀学报奖励。

2006年学院批准我退休。学院并未忽视我这个退休人员,还给予极高的荣誉——终身教授。学院搬迁乌当新校址,改制为贵州师范学院,聘请我为督导。身为督导,听了优秀青年教师的评比讲课,确实感到学院教师队伍正迅速提高。他们的课上得精彩纷呈,表明学院的青年教师在健康成长。他们的课,有的被评为一等奖,成为教学的楷模。我还每学期听几十节课,上课的老师们都有教学计划、大纲。每节课都有讲授纲要,很多老师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总体来看,教学质量基本保证,学生是学有所获得。不过,如果严格地要求,少数教师的课堂教学大有改进的必要。有的以多媒体课件的反映代替课堂知识理论,实例的讲授;有的方法不够灵活,师生互动环节做得差;有的对于本节课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未点明也未加以解决;有的仅限书本上的内容介绍,没有涉及新成果,新发现、作为督导,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青年教师改进,完善教学工作,使他们更快成长,使学院的教学质量得到充分保证。近年,督导工作,学院作了新要求,我既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就理所当然尽力按新要求去做,力争做好,力争对青年教师成长、对教学质量提高有所帮助。

我在贵州教育学院——贵州师范学院工作,生活近30年,经历了后勤创业阶段,经历了发展阶段,也经历迎评改制的崭新阶段。古人说:“创业维艰”。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我看到了学院焕发出的创业精神、创业魄力,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真是创业不易!我看到了学院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学校设施在完善,教学条件迅速改善,教师队伍在迅速发展壮大,学校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学院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全省有了相当好的声誉。我正看到学院创造的崭新时期,完成了改为本科师院的体制,完成了学院各项基础设施,教职工队伍在日益扩大,教学、科研成果十分显著,各项工作正紧张、有序、有效地进行。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所取得的成就,我都是见证人,前两个阶段还是参与者。我为在这个集体里工作、在这个集体里尽一份绵薄之力感到欣慰,乃至感到自豪。我不后悔离开师大,我甚至觉得在教院——师院工作更有价值,更值得我此生永远铭记。

以上是我的点滴记忆,以献给我衷心热爱的贵州教育学院——贵州师范学院

                                                

作者:王强模

 2013年国庆于河滨校区寓所

【打印】    【收藏】
关闭窗口
本网站总访问人数为: 人!

贵州师范学院校友办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115号 邮编:550018 电话:085162772506277228 邮箱:1353642933@qq.com